close

  □本報記者薑東良
  □本報實習生梁平妮
  □本報通訊員潘月民
  近日,《法制日報》記者在山東省膠州市人民來訪接待大廳採訪時發現,這裡窗明几淨,大廳內只有兩位來訪人員。接訪人員正在仔細記錄其中一位來訪人員的訴求,另一位來訪人員正微笑著和接訪人員握手告別。
  “現在這裡來訪的人比以前少多了,有時候我來接訪也‘吃不飽’。”膠州市委書記張德平風趣地向記者打開了話匣子,“這裡也曾‘門庭若市’,當時有些群眾有了問題不去村居、不去鄉鎮街道,都奔這裡來了”。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完善了市、鎮(辦)、村(居)三級社會矛盾糾紛大調解兜底機制,嘗試建立了融村居事物管理、矛盾糾紛調處為一體的‘1+1+N’村居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新機制。在全市每個村居都建立司法工作室,配備一名專業法律顧問,並根據村居具體情況,設立N個矛盾化解專業調解小組,讓老百姓產生糾紛後不出村居就有地可去、有人可訴、有法可依。”
  張德平說,現在,群眾有事都用不著上市裡來,在家門口就能把矛盾解決掉。
  百姓有事都來司法工作室
  “鄭新山把我告到法院了,你們能不能幫我調解調解。”膠州市九龍街道辦事處東營村村民鄭新剛一踏進村司法工作室就迫不及待地開了口。
  原來鄭新剛和鄭新山因歷史宿怨、言語不和起了衝突,鄭新剛打傷了鄭新山並摔碎其手機。鄭新山一氣之下將其告上法庭,不想打官司的鄭新剛聽說村司法工作室能管這事,就趕來了。在司法工作室調解下,鄭新山撤訴,兩人和解。
  “其實,村裡很多矛盾都是由小事引發,只要能給他們一個說理的地方,將雙方請到一起坐一坐、勸一勸,矛盾就能得到化解,現在終於有了一個很好的說理地方,就是這兒。”膠州市九龍街道辦事處東營村黨支部書記鄭明好指著“司法工作室”牌子說,“在這兒我當主任,調委會主任當副主任,下麵再設幾個工作小組,這樣村裡各項事務管理和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都可以彙集到這兒,各小組調處不了的矛盾糾紛都在這裡開會集體研究解決”。
  “對於調解不了的重大疑難矛盾糾紛,司法工作室將邀請街道來調,街道調不了的,市裡派人來調。”九龍司法所所長董淑獻說,不管群眾有什麼矛盾糾紛,只要進了這個門,就能在司法工作室得到“一條龍”服務。
  據悉,為保障司法工作室正常運轉,膠州市、鎮(街)兩級財政每年出資540萬元,為全市每個村居配備一名調解信息員,專門負責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反饋及綜合協調工作。
  專業調解小組解各類糾紛
  群眾有糾紛不但能有地方可去,還要有合適的人能傾訴。膠州市為讓百姓能就近找到合適的“和事佬”,積極嘗試以村居人民調解委員會為基礎,搭建村務、村莊建設、環境衛生、婚姻家庭、治安安全等N個糾紛調解小組。
  “矛盾糾紛大調解不是單純的‘和稀泥’,而是要從根本上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為此,我們統一選聘了一些群眾基礎好、政策水平高、責任心強的老黨員、老幹部、老教師、老軍人、老模範擔任各小組組長,對村居事務管理及矛盾糾紛實行分類管理、歸口調處。”膠州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楊升海說,這些調解員通過“挨家挨戶走一走、男女老少見一見、有事沒事問一聲、遇到問題管一管”的“四個一”工作法,對各類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實現了有人幹事、有人管事的目標。
  “預防化解社會矛盾,重點在基層,關鍵靠群眾。因為群眾對身邊矛盾糾紛產生的原因最清楚,解決起來最有智慧。”張德平說,組建村居個性化調解工作小組,給群眾一個舞臺,讓身邊人解決身邊事,有效解決了以往矛盾糾紛排查不及時、有事無人管、調處不到位的問題。
  法律顧問釋法說理守底線
  “‘1+1+N’的另一個‘1’,就是為每個村居配備一名法律顧問。”膠州市司法局局長吳法先說,“我們整合全市司法行政資源,以一名律師聯繫8至10個村居方式,為全市878個村居配備了法律顧問,負責開展普法宣傳,指導各村居修訂完善依法治村章程,參與村居事務管理、重大事項決策和矛盾糾紛調處工作”。
  為每個村居配備法律顧問釋法說理,將第三方介入社會治理模式引入村居事務管理和矛盾化解工作,加快了村居依法治理進程,將過去主要靠情感道德調解改為依法調解為主,牢牢守住了法律底線,有效避免了因調處不當而引發的次生矛盾。
  據悉,自該機制推行以來,膠州市98%以上矛盾糾紛化解在村居,連續多年無一例赴省進京上訪,形成了隱患排查常態化、資源配置科學化、糾紛調處法治化的矛盾糾紛排查化解體系。
  “‘1+1+N’的靈魂就是讓老百姓少跑路、甚至不跑路,就能把矛盾化解在家門口。”青島市司法局副局長趙純利說,這項措施繼承和發展了楓橋經驗,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社會矛盾化解,促進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激化、問題不上交”法治鎮街、村居建設目標的實現。
  (原標題:百姓糾紛調在家門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e91yezty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